"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一个人活着、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为了工作而工作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共有5个阶梯,在我们满足了最为基础的温饱之后,就会开始寻找精神层次的需求,开始寻求人生的乐趣。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古代有科举制,只要一朝考取了功名,就能拥有无比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分外崇高的社会地位。到了现代社会,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愈演愈烈,在大众心目中学习就是为了考好大学,好大学直接跟好工作挂钩。
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不一样,这位北大女硕士论学历秒杀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最后却愿意回老家做个刷油漆的工人,这是为什么?咱接着往下看。
1978年苏黎杰出生在河南南阳,他的父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准的"打工人",家庭虽然算不上极端贫困,但也远不到小康的级别。看着父母辛苦操劳的背影,苏黎杰想到能够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埋头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凭借成绩逆天改命。
二十岁那年,苏黎杰成功考上了河南大学,大学四年她不敢有半分松懈,既不谈恋爱,也不搞什么课外活动,一门心思就是学习。因为河南大学不是她心里的目标,她最梦寐以求的学校其实是北大。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河南大学毕业后苏黎杰顺利的进入了北京大学攻读环境设计专业,她的"北大梦"终于如愿以偿。
然而高学历并不代表好工作,研究生毕业的苏黎杰职场之路极其不顺利,她在好几家公司之间反复横跳,每家公司都有各种不对劲的地方。这并不是苏黎杰挑剔,因为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家都在鼓励自主创业,可真正合适能够做大做好的公司又有几个?
苏黎杰想着进企业这么不靠谱,那就去当老师吧,但成绩好不代表教书教得好,苏黎杰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懂怎么教学生,只能辞职继续找下一份工作。这一来二去的,苏黎杰越来越感觉大城市繁华的灯光晃得她睁不开眼,她认为自己不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不久后她就对北京这座城市心灰意冷,背起行囊回到了家乡。
然而回到家乡的苏黎杰依旧很不习惯,她的北大研究生学历让她在找工作时非常轻松,但每去工作段时间后她又会因为自己不认同公司的经营理念而选择分道扬镳,纵使公司再如何挽留她态度都很坚决。
在家闲了好几个月,不仅苏黎杰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自己也无法忍受在家啃老的现实,便出门上街四处搜寻着大街上的招聘广告,突然她被一则小广告所吸引,一所装修公司正寻找油漆工学徒。
干啥不是干?学徒就学徒呗,苏黎杰干脆地拨通了广告上的电话,一番交谈后对方同意安排苏黎杰来装修工地上给老师傅们打下手。数月之后,苏黎杰学成出师,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油漆工人。
时间一晃来到了2020年,此时的苏黎杰已经从事油漆工人这份职业十几年了,面对外界的采访,苏黎杰表示自己现在的工作让自己感到了安心、踏实,不再有勾心斗角,也不用熬夜加班,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之后,整个人的心态都变好了不少。
有人说苏黎杰这么高的学历去做这么普通的工作,实在是非常屈才,她浪费了国家对她的培养,还不如别参加高考,把北大的名额让给别人。但苏黎杰却认职业没有高下之分,大家都是社会主义的螺丝钉,只要劳动就是光荣的,如今她做油漆工吃得饱穿得暖,自己的心情还非常好,再也不像在企业中工作那般焦虑,为何人不能顺应自己的本心呢?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日子不用操太多的心思,简单的体力劳动,比起脑力工作还是轻松省事了很多的。
因为她更喜欢这种生活。在她认为这种生活可以让她感到心安,会让她更加舒服。
因为她觉得自己无法适应城市里的快节奏,所以就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油漆工,也没有了工作时候的压力,过得非常轻松自在。
我个人觉得那是因为他之前的生活节奏太快了,给他很多的压力,让他的负担非常重,所以他选择回家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虽然没有太多的工资,但是会非常的轻松,没有那么多的压力。
女生去北漂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追求梦想: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机会,许多有艺术梦想的女孩会选择来这里追求自己的梦想。 职业发展: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在媒体、文化、科技等领域发展的...
有人说为什么那么多人逃离北上广呢?那是因为他们最终没有顶住那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来自工作的、精神的、生活的等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人并没什么不好,至少他们尝试过追求过经历过。如果你是那位选择北漂姑娘的家长,那么你应该感到骄傲;如果你是那位选择北漂姑娘的男朋友...
1.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2.自身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3.提高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途径女人也是人,男人考博的原因大概跟女人无两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