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逻辑.语言,文字只不过是通过逻辑来阐明事实.好的逻辑意味着思考更快,更全,沟通更加顺畅,办事效率更高.
中国人大多不擅长逻辑,其一主要是中国的逻辑起先于先秦,但经过秦始皇一折腾,基本算断了,没多少传承,而且教育都属于那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老方法,而西方的逻辑起源于古希腊,反正就是经过发展,出了很多名人,一直保留至今,而且他们的教育都是按照演绎,归纳等逻辑设计,所以西方人比中国人确实逻辑性更强,不过如今的逻辑学基本都是延续西方那套.
很多人喜欢拿中国的老祖宗说事,每次文化上碰撞就扯到老祖宗,个人不喜欢这点,文化有归属,但是知识是没有归属的,你不能说是你先发现的这东西就是你的,这就像北半球的人比南半球先看到太阳,你就认为太阳就是自己的,没那回事,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太阳.再比方说,你看到了月亮,我姑且月亮是你的,但是我有能力造飞机火箭,飞上月球,建个基地,太空站什么的,你没这能力,你能把我怎么办?所以知识这东西,它不存在归属,早晚都会有人会发现,你发现的早,你不去运用,不去传承,那就别怪后来的人能先用上知识.
这是一本工具书,算上是逻辑学的入门,基本算是简单讲了下金字塔原理,还有实践中的一些应用,个人推荐可以去看看汪洱讲的<金字塔原理>,里面详细讲解几个思维工具,加快逻辑思考,挺不错的,整本书最让人深刻的估计是最后一章的总结.
所谓的"自以为知道"的状态,意味着感觉没有多大疑问,对书中写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可一旦要对别人陈述,却又支支吾吾没法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又或者别人听了你的表述,却压根没懂,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停留在这一阶段.如此一来,这本书算作白读了.
心理学上有个"熟练度骗局",我们对越是熟悉,越是得心应手,耳熟能详的事物,观念,越是觉得自己完全掌握,甚至认为自己对这些事物,观念已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自己知道的比这更多,其实我们对自己和事物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旦让我们陈述和表达,或行动于实际,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并没有自己知道的那么多,认识和理解可能仅仅只是皮毛.所以过于熟悉的东西,往往最具有迷惑性.保持一颗谦虚平常的心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经验,知识之上,我们通过利用原有的知识来陈述,表达理解新知识,将新旧知识链接在一起,用旧的知识来编码新知识,这就是学习.
打破"自以为知道"或熟练度骗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复述,如果你能将书中理解到的内容,组织成自己的语言,并向他人完整的表达,他人也能懂,说明你确实已经懂了.
说实在,个人还没到那种专业,管理层级,所以这本书也就停留在了解和知道,如果是管理和专业人士,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会更大.个人印象较深的是几个思维模型.
1.用人单位如何考察面试者?主要从3个维度:个人技能,个人的愿景,团队组织能力
2.如何评估一个运动员?主从3个维度:精神力量,技能技巧的熟练度,身体的体能等方面优势
3.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5力模型:新进入者,原有的竞争者,潜在替代品,买家议价能力,卖家议价能力.
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怎么做?
公司最近发生一个大事,有一笔5万元的款项没有收到,于是联系客户,客户说已经支付,于是展开调查,发现是负责该客户的经理私自拿做他用,但该员工的父亲得了癌症,这笔钱就是用于治疗,如果你是领导,该如何处理这名员工?
首先我们分析存在2种问题1.是否开除该员工?2.是否要该员工赔偿?
1.开除该员工,并让其还钱.
规章制度上必须开除员工,但道德上情有可原,让其还钱,但由于父亲癌症肯定是很缺钱,短期内不可能还上,最坏的结果是逼着对方家破人亡,这肯定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2.开除该员工,不让其还钱
规章制度上合理,道德上也是合情合理,对公司有正面宣传作用,不会有太大的舆论压力,也不会把公司暴露在风险当中
3.不开除员工,让其还钱
不符合规章制度,但道德上说的过去,风险在于这个钱可能要从工资里面扣,其次对其他员工可能会是个不好的形象,有可能引发更多类似的情况发生,而且并不能保证该员工不会再犯.
4.不开除,不让其还钱
道德上符合,但不符合规章制度,留下2种隐患,第一并不能保证该员工是否还会如此,第二对其他员工树立一个不好的形象,可能引发更多类似事件,结果是造成更大损失.
所以利用2x2矩阵,必须开除这名员工,但钱可以不用还了,这样公司短期确实损失了,但没什么负面形象,也不会把公司暴露在风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