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前景好不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前景好不好
我来答关注问题0
浏览3次 1个回答 更新于 2025-01-19 19:26:24#精选# MBA微课、MBA研修、MBA学位
  •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前景好不好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前景,欢迎参考!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前景
      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制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这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促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地域分布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从合作对象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从办学层次分布看,它跨越从幼儿教育到博士的各个学历层次,其中学历教育机构占多数,有370个,包括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层次;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大约占36左右。在这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予国外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已达71家,这主要涉及国内如北大、清华、外经贸、复旦、同济等众多名牌大学,以及国外12个国家的55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加上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颁发高等教育文凭的合作办学项目到去年底达到97个,其中大多数合作外方都是办学质量较好的大学。
      迄今为止,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毕业生和其他在职人员除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出国留学外的新选择。
      1. 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数量上来看,单从京、沪两地来说,根据目前公布的数字,北京获得市教委《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的院校已有59所,取得《京港、京澳、京台合作办学许可证》的院校12所,在校生超过25,000人,其中不包括经过教育部直接批准的公立高校与国外大学的合作项目。上海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已达3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5万,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已近25,000人。据上海市教委最新统计,目前上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47家,开设专业70多个,就读学生8万余人,其中近6万人为高等学历和高等非学历教育。
      2. 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规模来看,与最初阶段相比,在校生人数增长速度十分迅速,特别是最近两年,一些院校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千人。
      3. 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已经不再是各类教育机构的附属品,他们拥有独立的校园、先进的教学设备、大量的专职教师、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
      4. 中外合作办学在国内具备了稳定的生源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所接受,不再是在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和出国留学的夹缝中生存,相反地,相对于以上三种教育形式,它既是有力竞争者,也是积极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中外合作办学不再停留于浅层次的对外交流领域,而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非国有经济在我国宪法的几次修订中,经历了由“为辅”到“补充”直至“重要组成部分”。类似地,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也已经由1995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转变为到2003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属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1、中外合作办学填补了国内高校许多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比如一些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物流专业”、“领导力专业”、“体育管理专业”、“零售管理专业”,乃至“花卉设计”、“花卉加工”等专业,不仅培养了相应行业国内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也成为我国在这些专业、学科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起点。
      2、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国内教师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合作办学,国内教师可以获得出国考察、学习、培训的机会。中美国际管理学院采取的“教学伙伴制度”使中方的教师与外方的教师结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而且在外方教授上课期间,主动为中青年教授开放听课席位,这为国内教师深造自己的专业,开拓视野、掌握双语教学技能、现场了解国外的教学模式等,提供了优越而便利的条件。
      3、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一方面能够在国内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发我们对现有教育形式甚至制度和机制上的反思,改变我们现有的不适应入世后新形势的旧观念和老做法,促进我国教育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市场化。
      4、此外,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多实行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准入和教师进入等方面,结合用人部门和学员的需求上有较大的灵活度;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和外方师资配比的比重较大;教学中更注重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和及时更新教学参考材料;并采用互联网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引进市场手段进行项目推广。
      同时,为了更好地对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规范和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正在陆续出台,最主要的是国家于1995年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以及2003年的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明确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依法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条例》还将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收学生纳入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国家鼓励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究竟何谓“优质的教育资源”呢?我们认为检验是否属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在于,主要考察办学项目是否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最知名的国外名牌大学,而是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即使外方不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只要其在某一学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为我国所急需,我们就应该将其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予以引进。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教育体制的缺陷,而且可以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为我国创造新的教育门类、专业和课程,增强中国教育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使教育为我国现代化服务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作为借鉴中外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成果,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30所高校开展自颁文凭的EMBA学位教育。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挑战
      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资源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我们国内原有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即使在国内,我们的新旧教育观念也存在着愈演愈烈的撞击,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开放的一种重要形式,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内目前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仍不统一。
      首先,国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和效果没有形成共识。对于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提法一直存在着争议。我国历来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办,直到1999年党的十五大和第三次全教会后才提出“教育产业”的观念,而国际上把教育作为产业来经营的观念早已通行了。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在服务贸易领域中产生的新的形式,实际上,我国对WTO关于开放教育领域的承诺也是在服务贸易的框架下做出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特殊行业,不能完全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因此,在操作的层面上,前一种观点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视为厂商与客户的关系,而后一种国内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视为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我本人采取了一种折衷的观点,即,如果将市场的观念应用于这层关系上,学生不应该是客户,他们的家长和他们未来的雇主才是学校的客户。关于教育产业观念、教育市场观念的交流。至于教育市场的观念,我们至今没有任何正式的文件予以确认,只是随着中国“入世”,大家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把教育列入服务贸易条款的规则而间接地予以去确认。由于观念的差异,使我们错失了许多占领国际教育市场的机会。北京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者,没有一个不是把合作办学作为市场去占领,作为产业去经营的。在办学初期看似捐赠的投入,其实正是着眼于长远收益的'一种投资,是不折不扣的占领市场的先期投入。通过几年的合作办学的观念交流,2000年北京地区的学校才开始有了境外办学——以及占领境外教育市场,销售我国教育服务的探索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中外合作办学所开展的交流的积极成果之一。而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级形式――EMBA教育,现在是越来越市场化,使得EMBA教育成为一个品牌;EMBA的教育特色:从宏观角度向学员们传授战略决策的艺术,侧重培养学生掌控全局的能力和洞察力,使之成为全面把握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统帅,必然为中国的教育市场带来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也就成为必然。
      由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认定不清,所以出现了创收项目、校民待遇的争议。
      现在国外的教育机构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十分多,都想到这个巨大的市场上来分一杯羹这是事实。但有许多人因此认定这些国外的教育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就是为了和中国本土的院校争夺生源,借机挣钱,传播西方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一些偏激的理念)等,那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承认国外有部分院校的确是有这种想法的,并且也在伺机而动,但是绝大部分的国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进军中国的教育市场是为了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宣传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体系。和前者相比,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在中国的办学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系列效果和影响,因此他们会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中国教育市场上来。
      第三,不少合作双方存在同床异梦的矛盾。合作双方经营中外合作办学的期望值有可能参差不齐。有的国外学校进入中国市场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想在中国拓展其海外教育市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其国际特色,以吸引国内的生源和捐资者;而有的只是短期经济行为,来中国纯粹就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淘金、赚钱,并不会考虑教学效果、社会影响等等。中方不同的教育机构同样存在类似的差异,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天平上大相径庭。
      另外,引进这些国外教育机构和学校的中间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主要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正的方面来说,由于他们的介入,可以起到推动合作、增进双方联系的作用,有利于中外双方更快更好的合作;而负的方面就是,有的中间商一心只为赚取利润,从中过滤信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而扭曲了合作最初的目的、意向和宗旨。
      第四:社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期望不统一。有些学员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目的是把它作为出国的桥梁,借教育项目是由中方与外方院校合办的机会,达到出国的目的,因此学分受到国外承认以及能够安排出国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有的学员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把它作为职业提升的阶梯,即所谓“镀金”;有些是受中外合作办学的门槛比较灵活(有的是严谨但保持人性化,有的则不敢恭维);有些是向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摆脱传统的统考,或是逃避传统教学中一些陈旧的课程。另外还有一些大的、实力雄厚的公司则把输送部分员工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视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如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他们在对员工的培训,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上投入非常大,而这些投入也必将对其公司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支持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
      (二) 培养模式、方向和标准的不统一。
      各个院校,不论中外,在教学管理、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没有有效地改善,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方向。以MBA教育为例,就存在熔炼、缝纫机、放大器和充电器的不同比喻。就培养的结果而言,MBA教育成了万金油教育,学员成了似乎什么都可以做又似乎什么都做不好的“通用品”,普遍缺乏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因此,目前中国MBA教育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专业性强、划分细的MBA教育项目,实现从中性MBA到专业化的转变。目前中性的MBA主要包括五大门类,即营销、管理、法律、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员如果在其中某一方面有欠缺的话,可以通过参加预科班或其他途径学习以提高后,再进入MBA班学习。而所谓专业化的MBA教育是指专门针对某一领域或方向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培养的专门人才,比如零售管理、医药营销管理、体育管理、医院管理等。以零售管理为例,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已有6家国外的大型零售商进入,面对激烈的外来竞争和压力,我们本土的零售企业应该如何竞争,上下游之间、相同业态之间应该如何保持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共同对外的关系,国内企业如何在占领、站稳国内市场的同时又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等,这些都将是零售管理MBA教育所应该涵盖的教学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关MBA教育的培养模式、方向和标准等都必将趋于统一。
      (三) 法律和政策缺乏严谨规范和配套支持。
      1、 对外方“宗教院校”的定义问题。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七条规定:“外国宗教组织、宗教机构、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职人员不得在中国境内从事合作办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进行宗教教育和开展宗教活动。”但在宗教院校这个问题上的定义就很不清楚。究竟何为宗教院校呢?追究大学的历史渊源,在国外有许多现在非常著名的院校早期都是由教会建立,或者在教会资助、协助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历经多年发展至今已无多少宗教色彩了。条例中有关这样的不明确限制很容易把许多国外的优秀院校拒于门外,将造成中外双方在教育上的损失,同时也会是中国广大学员的损失和遗憾。北京大学和福坦莫大学合作的项目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这个项目是国家教育部特批的项目,虽然福坦莫大学有一些宗教背景,但它的授课老师、教学目的、教学活动等都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只是纯学术性的交流。所以不能片面的纠缠于宗教的定性问题,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分析,注重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主体语言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31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教学,但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这个条例的规定也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以全球化为特色,而目前来说,全球商务活动的通用语言主要是英语,要造就全球性的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发展的成功商界领袖和讲求实效的创业者,这一切无疑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基础;且现在许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最新的资料等大都是用英语表述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苛求使用中文教学无疑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合时宜的。
      3、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定性难以确定。
      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仅仅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分类,这样的分类是很不明确的。而中外合作办学性质的划分究竟是应该按照所有制分,还是按照合作性质分,或是按照学科分类等,这些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正是因为这些含糊不清的概念使得民众趋向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视做民办教育,而这种提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
  • 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合作办学可以接触国外的教育,对于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坏处就是学费普遍很贵,一般的家庭负担不起,且很多中外合作办学的外国学校也不算很出名的大学。
  • 不好? 不能一概而论但也,99%以上不是什么好项目。 你也不用以你的标准来看,因为你们的专业水准欠缺,无法分辨好坏。 你们能分辨的,恰恰是院校伪装好的,等着你去验证的。 中外合作办学本意是根据学科需要建立的和国外院校共同开展的学科项目...
  •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劣势。以下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 独特的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通常在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上与国外教育资源紧密接轨,有利于学生接受中西方文化教育。学院采用的教材一...
返回顶部
展开
价值4800元实战课免费试听
在职硕博学历提升 / 24小时客服微信meichaoxiu